关于攒钱和欲望 @
摘要 @
最近对于攒钱这件事有了一些思考,打算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下。
我本人对于基金、股票、理财产品等一无所知,因此也不会去购买这些东西。
我认为,人总是会对认知以外的东西付不必要的钱,而这些钱就是为了接触认知之外的信息而付,我姑且叫它“智商税”。
我并不认为所有的“智商税”都是不必要的,而是有些“智商税”是不得不掏的,我们需要为此”买单“。
关于省钱 @
从 24 年 10 月份国庆假之后,我意识到”攒钱“的必要性,于是下载了一个记账软件,”飞鸭记账“。
然后一直截至到现在 2025 年 3 月份,我已经用这个记账软件 5 个月了,这 5 个月每一笔支出都被我记在账单里,然后月底统计这个月的总支出、各类花销等等,然后分析哪些是必要支出,哪些是不必要支出,然后次月来优化我的支出占比。
在初用这个软件的时候,我一直不觉得自己能坚持每天记账,因为我不是一个相当”自律“的人,我的自律往往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,但我没想到截至目前能持续记账 5 个月,而且每个月的账单统计也让我很清楚的了解到我的支出构成,基本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- 住房:每个月的房租为 1700 元(杭州的房租是很贵的,哭)
- 车辆:仅上下班开车,来回约 15 公里,充电每月大概 60 元左右,停车费每月 650 元
- 吃饭:基本每天靠点外卖生存,每月花销 1200-1500 不等
- 日常:生活用品,沐浴露、洗头膏、卫生纸、垃圾袋等,每月 300-500
- 服务:由于水费已包含在房租里,每月电费大概 240 元左右,话费 50 元左右
- 额外支出:电子产品、零食、衣服、鞋、游戏充值等等
我将这几类支出分为两种,一种为固定支出,例如房租、水电、停车等等,所有不得不掏的钱都归类为固定支出。另一种为自由支出,例如电子产品、零食、生活用品等,可以改善生活质量,但不买这些东西也不会影响生存。
经过数据统计,每月固定支出大概在 4000 元左右,基于这个支出,我给自己设立了目标机制。
每月固定支出 4000,灵活支出为 500,每个月的预算为 4500 元。
预算等级分为:S、A、B、C、D,5 个级别,其中没超过预算为 S;超过预算,但超出不过 500,为 A 级别;超过预算,超出不过 1000 为 B 级别;超过预算,但超出不过 1500 为 C;超过预算,且已超出 1500 为 D。
我的目标是尽量让每个月的支出等级维持在 A 级。但经过统计 10 月为 S,11 月为 S,12 月为 D,1 月为 C,2 月为 S,其中三个月为 S,两个月为 C 以下,但平均为 B 级接近 A 级,基本符合我的目标。
关于价值观 @
我认为,人的价值观基本分为两种或偏向于某一种,一种是极端享乐主义,即人生苦短,及时行乐。另一种则是极端自律主义,即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这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例子。有的人从来不攒钱,发了钱就去旅游、购物、享受生活;还有的人过着极简生活,控制欲望,控制消费。在这里我不单单去评价任何一种人,因为这两种观念没有对错,有的只是认知的差别而已。
我就属于在享乐主义、自律主义中间左右摇摆的人。因为我并不赞成极端的自律主义,因为这种生活会让我抑郁,我始终认为生活是需要盼头的,而恰当的享乐能够带来对抗枯燥生活的勇气和毅力。当然我也不赞成极端的享乐主义,因为快乐是需要与痛苦对比的,也需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才能确保长久的幸福,而不是短暂的享乐。
因此在我的预算构成里,我并不追求极致的省钱。我曾见过那种一个季节只穿同一件衣服的人,且只吃最便宜的饭,不进行任何额外的支出,也见过发了工资就旅游,租房一个人住公寓,每天大吃大喝的人,而我更追求如何在省钱的过程中同时提高生活质量、幸福感。
总结 @
写此文章只为了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,所有优秀的理想和观念都是通过与别人思想对撞而进化来的,也欢迎各位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