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回顾(一年级) @

摘要 @

最近帮忙给朋友上小学的表妹辅导作业,接触了现在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,继而回想起当初我上小学的时候,我这个人比较念旧,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生活(无奈)。

因此基于辅导和教学,我也打算重新回顾下小学课本,目的是想看看新版的教材和过去我们学的教材有什么区别,是更简单了还是更难了。

至于为什么写这篇文章?

无非是无聊打发一下时间,写点对教学的思考(笑)。

一年级上册 @

数字 @

从一年级上册开始,刚开始接触数学,往往最先了解的是数字的概念。大概就是数数,例如树上几只鸟,门口有几个垃圾桶等等,然后就是比大小,兔子比萝卜多几个,萝卜比兔子少几个。

位置 @

一年级对空间、位置的感知基本为左右、前后、上下。这种基本认知在小学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,但很多大一新生在军训却常常分不清左右(笑),甚至包括驾考时某些“大聪明”方向盘分不清往左打还是往右打。

我发现教材里不单单是讲解数学概念,甚至包括一些生活常识,例如走楼梯要靠右、敬礼要用右手,还有很多动植物的图画等,潜移默化的建立对世界的认知。

加减法 @

对于加减法讲解是循序渐进的,从 1-5 以内的加减法到 1-10 以内的加减法,可以看出都是一双手可以计算过来的(掰手指头),这对于小朋友来说学习起来也是非常轻松的。当然首先需要学习阿拉伯数字的写法,以及一些基础的运算符号,加减符号、大小比较符号、等于符号等。

我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,从图画开始引导学生,然后通过对物品数量的分解、组合等继而认识到加减的概念,并且 1-10 以内的加减并不是集中在一个单元内进行教学,而是和其他内容(图形、位置)穿插教学,这种教学的方法更便于知识的回顾和融合。

对于 1-10 的简单加减法巩固之后,就开始学习多位数字之间的加减法,例如连加、连减、加减混合。

接着进行学习 11-20 等数字,并开始学习一些工具的用法,例如尺子怎么用、钟表怎么看,顺便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数字认知,然后就是学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

图形 @

小学一年级对于图形的基本认识就包括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体,并且使用积木作为辅助,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感。

一年级下册 @

数字 @

从上册对于 1-20 的数字的学习后,接下来学习 20-100 的数字也就非常轻松了,并且教学中可以借助算盘等工具,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进制的概念。

我发现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,依然会普及到生活常识,例如我国有多少个民族、中国成立多少周年,并且也学习认识人民币,了解金钱的数字概念

分类 @

数学中的分类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、属性、功能等的事物归为一类并进行分组,从小学就建立起分类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,可以帮助人们将复杂的事物条理化,方便信息的检索。

在一年级学习过程中就包括了对车辆、男女、大小、水果、树叶、动物、爱好、形状等各种事物的分类

加减法 @

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,也是对上学期的补充。接着便学习 100 以内的加减法,并且引入了括号运算符,让计算式更加复杂。

我发现一年级下册已经开始建立起数列、乘积等一些概念了,会引导学生通过找规律等方式初步的了解这些概念,这应该也是提前为二年级的课程做准备吧。

图形 @

一年级下册对图形的认知从三维到平面,开始学习长方形、正方形、平行四边形、三角形、圆形,并且通过七巧板进行各种图形的排列组合,以便加深对图形的认知。

总结 @

教材的编写真是煞费苦心,不单单是只讲数学,中间更是参杂了大量对世界的认知,对生活的认知。简单的通过一年级的学习,就可以认识到 1-100 的数字加减法、基本的算术法则、各种生活常识、各种社会认知。

想想如果你是从另一个世界穿越而来的人,你那个世界的所有运行规律可能都不适用的情况下,快速建立起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唯一方式就是看小学教材了。